“西北风袭百草衰,几番寒起一阳来。白天最是时光短,却见金梅竞艳开。”忙忙碌碌,一年冬至就这样悄悄的来临了。小时候,母亲总是说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饺子,吃了饺子不冻耳朵。”于是,每年农历冬至这天,不论贫富,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。每到这一天,周围的亲朋好友、同事或在家包饺子,或在外一起吃饺子,既可以过冬至节,又能聚在一起言欢,其乐融融。去年冬至,女儿的班主任老师专门回家给没能放假的孩子们包了饺子,虽然每人只分了两个,但是全班孩子在一起很开心的过了传统的冬至节,我作为母亲也十分感激老师的细心和关怀。
冬至节亦称冬节、交冬,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古人认为自冬至起,白昼一天比一天长,阳气回升,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,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,是大吉之日。据说冬至吃饺子的这种习俗,是因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。
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,他着《伤寒杂病论》,集医家之大成,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。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,辞官回乡后,为乡邻治病。返乡的时候正是冬季,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,就让弟子把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然后将羊肉、药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样的“娇耳”,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,支起了大锅,煮熟后,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“娇耳”,一大碗肉汤。人们吃了“娇耳”,喝了“祛寒汤”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。后人学着“娇耳”的样子,包成食物,也叫“饺子”或“扁食”。
至今,中医院里都张贴张仲景画像,把他的名言“进则救世,退则救民;不能为良相,亦当为良医”作为医训教育每一个中医工作者。
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,主要是因为“气始于冬至”。古人认为,冬三月是“生机潜伏、阳气内藏”的季节,应讲究“养藏之道” 。从冬季开始,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,由静转动。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,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。冬至时节饮食要多样化,谷、果、肉、蔬要合理搭配,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少吃,以防胃部受寒。
冬至以后,天气更冷,数九寒天,风吹雪冷,路滑难行,最容易滑倒跌跤,为防止骨折要适当选用高钙食品,尤其是老人,要多喝骨头汤、牛奶,多吃含钙高的豆类、虾皮、海带、坚果等,也可以适当吃点钙片,出行穿防滑软底鞋。
。